映入眼簾是一個短髮可愛的女子,買了那麼多次的宅配單,終於看見本人,在我眼前是個閃閃發光的人,不是實際上,而是整個人散發出來的感覺,跟她做的麵包與抹醬一樣,讓人感覺非常舒服,而且不會脹氣。

酸種麵包的歷史非常久遠,像釀酒一般,自養的野生種酵母,誘養自然存在於空間中的野菌,時時配合大自然的節氣變化,人為調整養菌的溫度、流程,加上每位麵包師對挑選小麥的哲學各有不同,這些都讓酸種麵包更有獨特的生命力。

麵包是活的,你一做就不能停下來。
你必須很專心看顧它的變化,不能有任何怠慢,像看顧一個寶寶一樣。

Emily是這樣說的,對我解釋野生種酵母時的專業態度令人折服;但說到麵包時的眉飛色舞,又像個眼睛發光的孩子。

  • 什麼是野生種酵母?
    註:野生種是有別於商業酵母,自己培養起來的酵母寶寶~
(圖/ 經常看到Emily分享的野生種酵母寶包)


植物性飲食的起端

Emily緩緩說起開始植物性飲食的起因,因大學時皮膚狀態不健康,當時已經嚴重到一天要吃十多顆藥。
直至偶然在書店看到一本書,寫著:「如果有皮膚方面問題,不妨試試少吃肉。」

抱持著半信半疑的心情嘗試,搜尋了植物性飲食的好處,發現永續性這點與自己的觀念不謀而合,也覺得植物性飲食後,精神變滿好的。

雖說皮膚變好的主因是搭配了自然療法,但植物性飲食讓自己接觸到很多沒有接觸過的食材,對食材可以做的變化多了更多想像

就這樣一路到了現在。

「到澳洲之後,在全植物飲食咖啡廳擔任內場,那邊超市現成的植物性飲食選項非常多,讓我大開了眼界,也同時接受到酸種麵包的資訊,把大學時烘培的技巧融入接觸到的資訊,開始酸種麵包與自製酵母之路。」她笑著說著。

發酵的空檔

等麵包發酵的空檔,是重新調整自己心情與狀態的時間

  • 「我覺得做食物時,自己的心情與能量,是會傳達到吃的人心裡的,所以我會讓自己從焦慮或害怕的狀態裡調整過來,用喜悅的心,去做所有的事。」

「所以如果那禮拜很忙,我會預留一天,什麼都不做
或者在工作中穿插喘息的時間,等麵包發酵的空檔就是最好的時刻。」

接單製作的藝術

身為一個接單製作的麵包分享者(我喜歡這樣稱Emily)

對她來說,Emily Rover品牌的誕生,是從去澳洲找尋「自己要什麼」,接觸更多植物性飲食與酸種麵包的可能開始
因疫情意外返台之後,嘗試做給家人、分享給朋友吃
獲得親友私心推廣,接著慢慢成為一個品牌,其實也是一個無心插柳的寶藏。

創作來自好好生活

請 Emily 分享平時開發新品項的過程,以為會得到一些創作流程,但她說:「首要是對自己做的事充滿期待與迎接之感。」

「對我來說,如果做一件事是完全沒有抗拒,覺得要去做麵包、逛市集都很開心,這樣對我來說才是一個對的狀態。
而在這樣狀態下做的開發,大部分都不花時間,因為我一下就把渴望轉化成實體,分享出來。」

看著Emily眉飛色舞說著這些,我不禁莞爾,做很多事情都秉持著開心地做,真的能傳遞給所有靠近自己的人呢,聽她這樣分享,心也暖暖散開著。

分享自己愛吃的是主軸

「我不太會規定自己,比如說春天之前一定要開發出幾個品項之類的,我比較注重於『好好生活

這樣我就能用心感受身體的渴求。

開發新品項通常是我『特別』有衝動想吃些什麼,買食材來做覺得好吃,才會順勢開發推出,算是一種分享自己喜歡的給大家的概念。

當有這個想法衝動跑出來,我通常可以很快做好,因為這是我當下非常想吃的東西,我就可以很快的做完它,我不是那種研發需要很久的人,哈哈。」

  • 像這次的番茄植物起司麵包,其實品牌最初是用貝果的形式去做,但我覺得因為料很多,麵包會被邊緣化,這次用大麵包的形式,讓麵包、番茄、起司都能好好發揮。

看見內在的清澈

訪問時,讓我很驚訝的一點是:開啟一些問題時,總能得到意料之外的答案,她並不是一個單純經營品牌的人,我看見的是一個勇於面對自己,看見自己內在真實想要與渴望,並把它分享出來的創作者。

是的,我認為整個品牌,包含麵包、抹醬、蛋糕、品牌精神,都是實在的創作
是一個人糅稔了所有內在的無力、恐懼、迷惘後,基於誠實地看見,發現這些創作之於自己的意義,再傳遞出來的東西。

有些人,可能想做糕點工作室,想要在ig發文,但他其實不太知道做糕點對他的意義是什麼,於是拿起手機拍照、寫文案就會變成一個工作。

但之於我,我就只是看見一個很美的畫面,拿起手機記錄下來而已。

聽到這裡非常感動,因為Emily拍的照,之所以能感動我與大部分的追蹤者,或許就是基於這些從她自身散發出來的快樂與豐盛。

收到更多我的文字

日常瑣碎與更隱晦的心情分享,當然,還有一些最新消息。

訂閱服務確認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訂閱失敗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
沒有任何東西能隱藏

訂購Emily 的產品那麼多次,除了感受食材的精挑細選外,食物所傳遞出來的能量,也讓人非常舒服,這可能是我找她做為第一個採訪者的原因。

從跟她訪談的過程裡,也一再應證了這點。
「我沒有行銷的心法,就算有,我也不要去用。」
Emily大器說著,其實品牌剛開始時,她也不是沒下過廣告,但做了這些年,慢慢確信,將自己先照顧好,就會吸引到真的欣賞自己、欣賞食物,真心愛著品牌的客戶們。

  • 那樣子的人,因為他知道他要什麼,而你剛好有他要的東西
    這樣才會是一個善的循環,因為你提供了他需要的,而他也真心欣賞

直覺與感受

從2020回台灣後開始就開始擺市集,剛開始時,所有市集都報名、去過一輪,一直到現在固定下來跑其中一兩個,每次的擺攤都是一種體驗與感受,真實體驗自己對場地、攤友與主辦單位的感覺。

「我並不會單純因為這個地方賣了很多、很好賣就一直來。
我主要是憑我的感覺、直覺來挑選,像嘎啦嘎啦就是我很喜歡的市集,而我也深信我喜歡的場地與主辦,會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攤友與客人。」

Emily泛著自信這樣說著。

先去做吧!

剛開始擺市集,並不是全部都弄好、準備好我才去

而是先報名,去了之後,就會發現自己哪裡還需要,比如去擺了才會知道這裡還需要一塊板子、那裡還需要印貼紙、加強,所以先去做吧,一切都會慢慢完善的。

家人推了一把

「我覺得很有趣的是,家人或許已經明白我想做的事一決定就不會改變,所以比起質疑,他們更是勇於接納並支持。」Emily有點靦腆地說著。

總感受他們不愧是一家人,對於食物的好吃分享慾體現在種種小事上。

「像這次的佛卡夏,因為要剝的大蒜量太驚人了,我出市集之前有猶豫要不要做。
結果我媽跟我說:我幫你剝大蒜,這真的很好吃,一定要做!」

「而且我喜歡剝大蒜」Emily媽又補了一句。

身為一個喜歡烤麵包但不喜歡重複性工作的人,她充滿驚訝地接受母親的自告奮勇,我覺得超級可愛。
兩個人對於食物都有不同堅持,比如我問Emily為何每片佛卡一定要放四瓣蒜頭,不能放兩瓣就好嗎?

「不行!之前做過就覺得這樣最好吃。」她不容妥協地這樣說著
「還有些很難備的料,都是家人陪我將繁雜的東西順過,順利產出所有東西」

用彼此擅長的地方互相支持,是一件很快樂的事

「而且每次家人參與幫忙時,我會用高於外面時薪的方式,發薪水給他們,因為我覺得這樣能更好地抓出實際成本,同時也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,好好感謝家人的幫忙,因為那不是理所當然的。」

有時身邊的人無意間的支持真的會讓人在疲倦感充斥的時候,感受被用車子載了一程
不用一個人往前的感覺,真好。

 

活在當下與接納自己所有的狀態

「大學時開始植物性飲食之後,我會上網查植物性飲食的好處,發現自己對於吃素的『永續性』非常喜歡,因此,就以這樣的狀態去告知別人我能吃什麼,與不能吃什麼。

但現在的我會以當下的感覺如何去做選擇,要吃什麼,或者不吃什麼,不再以『植物性』為主要挑選標準。
會有這樣的轉變,是因為開始做品牌之後,作為一個食材挑選者,會接觸很多廠商、小農,我感受到:食物生長的過程,會讓消費者與吃的人感受到,如果生長的過程是十分善意的,比如說讓雞在一個很快樂的大草地長大,那我覺得如果我感受到那食物的能量是舒服的,我也不會排斥。」

反之,若是一個東西打著「植物性」的標籤,但製造過程卻非常破壞環境、塑膠用量大,就會讓我反思,是否以過度單一的表象就去選擇吃下肚的東西。

因此我覺得目前的我,更希望自己能綜觀全觀,不以植物性、Vegan去綑住自己,更注重於自己的直覺,也更接納自己當下全部的狀態,對自己誠實,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步。

客源

問起客源的問題,我想這是所有創作者與現實之間無形的天秤,但Emily掌握得很好。

出發點歸於自己的時候,就像在個東搖西擺也不會害怕的中間點,一直在那裡安心關注好自己,或許就是Emily給我及所有創作者,最大的啟示。

其實我是幸運的,從零開始,並且過程內嘗試關注好自己,有人喜歡我就做,發現這個品牌越來越多人喜歡,喜歡到我覺得可以暫時不用去找工作,專心把這件事做好,做給更多人吃,很傻呼呼的就做到現在了。

  • 「可能更多的感觸是『得到』,當你很專心做一件自己很喜歡的事,並且不預設我要得到什麼時,越來越多四方的善意及回饋向你湧來,就會覺得很感恩所有一切。」

  • 「一開始先去擺攤,想說擺攤後能認識越來越多的客源,但後來擺攤變成固定跟一些熟客的見面與面交(笑)

    但總體來說,我專心在自己的狀態上,是因為這幾年發現每個狀態吸引到的客人都是不同的,或許呼應到前面說過的吸引力法則,當我最近吸引到的客人我覺得跟我頻率有點不太合,或是單特別特別的少,我就會轉而看看自己,看自己最近狀態如何,是不是太累,或者太焦躁,甚至是心裡的問題需要去解開。

    調整回來後,就會變好,或許聽起來很玄,但我深刻覺得這樣的吸引力才是宇宙一直在運行的狀態。
    也很有趣的是,經歷各種自己的狀態變化,非常共時的會遇見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人們
    。」
  • 「比起擔心客源,我更擔心自己有沒有好好生活、關心自己的狀態。」

市集

擺市集也有兩年經驗的她,最近常出沒在嘎啦嘎啦市集,除了市集預購的量,也會留給現場的人選購。

  • 「市集其實是一個很浮動的狀態,每次來客數都是不一定的,但我不會因為這次很快賣光,下次就做兩倍的量。
    因為我是做食品的,如果剩下很多,也不能收起來下次賣,這是我覺得食品與非食品最大的差別。
    但很開心剩很多時,追蹤者與親友都很願意收留當天沒賣完的麵包(笑)」
  • 「擺攤跟線上販售的不同,在於擺攤現在之於我來說,算是一種充電,我能真實感受到客人對我的東西的反饋,甚至有客人會帶朋友家人來,告訴我每天都是誰在吃跟我買的麵包,而不是我在線上販售看到訂單時,心裡揣想著的那些故事,我覺得很有趣。
    真實收到回饋時,那種滿足感是無可比擬的。」

定價的平衡與真誠

創立品牌數月後,Emily開始記帳,把所有水電瓦斯費、做網站的費用、食材成本、運費、擺攤報名費,全數真實列出並觀看後,發現自己的真實淨收入居然不到每小時的基礎工資,這是她感受漲價的必需之時。

說實在,身為從Emily漲價前就開始關注她的顧客,總覺得漲價前後,她的狀態有改變,我一直確信當人知道自己應得什麼價值並實際說出口,實踐它,被支持,那種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好,也能讓人有更多餘裕去選擇想做的東西。

錢或許不是萬能,但作為世界上大部分交易流通的貨幣,還是先填飽肚子才能繼續發夢呀,也常對自己這樣講。

那次調漲之後,感覺更好的是我能自由自在買我想要買的食材,像小番茄,就硬生生從40/斤,買到160/斤的無毒友善小農番茄,我覺得健康的價錢是必須的,這樣能更支持我想支持的理念,而這樣無侷限性的創作能量,更能回饋到消費者身上,形成一個善循環。

或許我們都沒法回去過那種沒滋沒味的生活了

「為何妳那麼堅持使用小農、環境友善食材?」我問Emily

「身為一個廚師,吃過環境友善食材就會有感覺,它的滋味特別鮮明,我個人認為應該跟生物多樣性有關。
非有機的食材,物種通常比較單一,但若舉我認識的香蕉農的例子,他們種香蕉通常都會搭配咖啡豆,一起種植,因為咖啡都需要遮蔽,而香蕉的葉子剛好可以達成這個功能。
這樣與土地共存、生物共存的方式,似乎比較接近非商業的自然方式
因此,我個人認為,生物豐富與多樣性,跟土地的豐潤,會反映在食材的豐富滋味上。」

註:看了Emily推薦的紀錄片 Kiss the ground(2020)之後,我發現裡面提到一個觀點:土壤裡的微生物若是活躍、健康,會讓植物成長得更好,而植物多樣性也能讓不同植物的根系分泌不同的營養給微生物們,相輔相成的循環農業就栩栩再生。

  • 跟小農們聊天交流相處的過程裡,能夠了解他們為何選擇有機友善農法去做,像是我長期配合的香蕉大哥,就是因為退休後回家種植香蕉,因為老母親很喜歡下田走走,對於想要長期下田的老人家來說,噴灑農藥對身體跟呼吸道都不是太好,才慢慢轉為有機自然農法,完全不灑農藥,跟自然共存。
  • 還有另一個小農是因為長年務農的父親得到癌症,才轉為有機。

有機友善相對來說需要付出更多人力成本,勞動力比普通還高,才能結出果實,可是只要一旦把地養好,那個豐盛度回來之後,產出的果實風味就是不一樣,所以友善有機農產的忠實愛好者真的很多。

你怎麼對土地,土地就怎麼對你。

定價沒有比較高

「我長期買下來的感受,我覺得有機農產品的價格並沒有比較高。」Emily說
「因為有些農產品一整年下來,價格會浮動、浮動狀況大,比如水災、天災、颱風,但友善農業與有機產品幾乎沒有動過定價,一斤多少就是多少,品質也一如既往地好。

但你說貴嗎?對,是一定比水果店、超市貴,可能一斤貴個三到四倍都有可能
但我又在想,各大連鎖店的各種蔬果,怎麼會一顆只賣那麼少錢?中間價格到底被拿到哪去?

  • 所以我還是習慣去各式農夫市集,親自聽小農說自己的產品,看他們炯炯有神的眼睛,你會非常清楚:這個人,非常以自己的產品為豪。
  • 而且一年四季都去農夫市集,你就更能發現當季的農產品,因為很有趣,有些小農就是某個季節才會出來擺攤,而且他就只種那種農產品。
    比如台灣蘋果就只有9-10月,台灣檸檬大約是7-8月等等。
    越去就會越發現自己對這片土地種植東西的不了解,越了解就越開心與越緊密。

「有時都會在網路上跟農夫直接買,訂來吃看看,如果覺得不錯,就會訂大量的來做成商品。」

在地的購買、與農夫直接買,更能將錢回饋到種植者本人身上,也能聽到各式各樣有趣的農產品故事,我想,這能更讓人與土地、農產產生更緊密的連結,而不只是超市內的一項商業化產品。

扛食材的Emily

經常看到Emily在限時動態發文說自己去扛了食材回來,覺得有趣的我,詢問了一下。
原來有些農產品不能宅配,怕撞傷或是太熟了會很容易磕磕碰碰,但有些食材就是要熟了才好吃,這時,emily就會出動自己的肉身,扛一堆食材回來備料,做成我們桌上的佳餚。

適度讓利與地球永續之間的三贏局面

一直關注Emily玻璃罐換貝果的活動(註:五罐空瓶可以換一顆原味酸種貝果),曾經聽一個老師說過,地球與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,希望地球上的大家都能以永續為己任,讓世界更好,成為雙贏或三贏的局面。

問起Emily,她大笑著說,其實剛開始沒有想那麼多,只是很討厭替玻璃罐貼貼紙而已,沒想到大家一呼百應,每次去市集回來都會帶回很多罐子,所以買過第一批罐子後,沒補過多少貨,而罐子回收後都會清洗以高溫消毒,算是很環保的材質。
她也偷偷透露,正在籌備做一批不用貼貼紙的品牌罐子,或許以這種環保的店客配合模式,只要做一批就可以一直永續回收利用了吧,她開心地說著。

同時,客人回收罐子讓品牌出貨成本不那麼高,Emily也很阿莎力直接回饋到客人身上,有時還補貼了寄罐子的運費,所以在我眼裡看來,真的是地球、客人、商家的三贏局面吧。

對EmilyRover的未來期許✨

希望整個品牌與個人,都能更加流動、更少掙扎,希望把之前曾抗拒過的東西、關卡一一解決,成為更舒適的自己與品牌樣子。
希望之後的產品與細節,無論做不做麵包,都能呈現最『真實』的自己的樣子。


採訪、撰稿:洪射(我的IG
本文照片由 Emily Rover 提供
Emily Rover 官網Instagram

文字委託/社群合作

Instagram社群合作、各式邀稿、演講
文案、文章、品牌故事、社群文案、採訪撰稿、獨立出版諮詢
歡迎來信洽詢

喜歡這篇專訪?歡迎小額抖內

Poupular Posts

Sorry. No data so far.